上一段行程里,既在敦煌見證了千年人文與大漠風光的交融,也在瓜州邂逅了一望無際的風電海洋,更解鎖了嘉峪關創意十足的光伏矩陣與張掖七彩丹霞的地質奇觀,視覺與專業的雙重暴擊接連不斷。作為青甘大環線的收官之旅,今天將從張掖啟程返程西寧,穿越祁連大草原的遼闊無垠,途經門源百里油菜花海的靜謐壯美,見證從戈壁丹霞到草原花海的絕美切換。同時,也將探尋這段路程中新能源與農業、自然的和諧共生之道,為這場3000公里的新能源朝圣之旅,畫上圓滿句點!
DAY5
祁連大草原、百里油菜田,重回西寧
今天是青甘大環線的最后一天,將要完成從甘肅到青海的旅程。
一早,乘上汽車,從張掖出發,繼續沿河西走廊向東南方向飛奔,上張汶高速,經民樂縣,過扁都口收費站,穿景陽嶺隧道,經峨堡鎮→青石嘴鎮→門源回族自治縣→西寧。全程420公里左右,也是本次青甘大環線之行最為“輕松”的一天。
剛駛離張掖市區,高速兩側的風景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同于敦煌的戈壁礫石、德令哈的破碎鹽堿地,也別于西寧湟水谷地的狹窄帶狀地形,張掖境內是大片開闊的平原,農田連片鋪展,一眼望不到邊際,滿是生機。

滿眼盡是農田(百度地圖)
張掖地處河西走廊中段,坐擁走廊最大的內陸河——黑河。農業的核心是水,這條河便成了這片平原的“生命之源”,滋養著千萬畝耕地。

高速公路旁的農田
若說古時河西走廊的敦煌、酒泉兩郡周邊多是荒涼,張掖便是例外。這里年日照時數達3000-3200小時,充足的光照極利于小麥、玉米、蔬菜等作物進行光合作用。作為古絲綢之路的“咽喉重鎮”,自漢代設“張掖郡”起,這里就以灌溉農業為核心;2000年的耕作歷史,不僅沉淀下完善的農田基礎設施,更傳承了成熟的農業技術。如今的張掖,已是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其制種面積占全國總量的25%,堪稱“中國玉米種子的搖籃”。這一段,并沒有看到成規模的光伏、風力電站,想來是這里的耕地太過金貴,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糧袋子”的重任,自然舍不得用于其他開發。

汽車沿張孟線(G227),穿越祁連山。這道全長30公里的峽谷,從來都不只是自然的饋贈。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浸著千年的絲路駝鈴與戰馬嘶鳴。張騫出使西域時,曾帶著漢節從這里穿越祁連;霍去病北擊匈奴,鐵騎踏過此處的積雪直搗河西;隋煬帝西巡時,二十萬儀仗隊在隘口遭遇風雪,凍斃的士卒骸骨與西域使臣的駝隊腳印,一同留在了歷史的塵埃里。

穿出峽谷,就抵達了峨堡鎮。這個小鎮扼守著G227國道與張汶高速的交會口,東接甘肅張掖,西連祁連縣城,是進出祁連大草原的“青海北大門”。到達這里,也就意味著,已經完成了甘肅到青海的旅程,進入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地界。
峨堡鎮,曾是古絲綢南路“羌中道”的核心驛站。而不遠處,便是祁連大草原。

祁連大草原,雪山為幕、草原為毯。這個地處祁連山麓的草原,就像是一條絲帶,與遠處的雪山相映成趣。
土撥鼠在地上挖出一個個洞口,并時不時走上地面,四處張望。一但你發現它的身影,想要靠近拍照,在十幾米外,它便警覺并快速鉆入洞穴,不再出來。
偶爾,一群少數民族的漢子,組成馬隊,疾馳而來,威武雄壯。
與其說這里是風景,更像是一張精美的油畫。
中午時分,返回峨堡鎮簡單吃了一頓午餐。就奔向此行最后一個景點——門源百里油菜花海。
途中,不遠處祁連山脈,綿延千里,像一塊背板,襯托著景色,由遠及近,徐徐展開。那高高的山頂,常年積雪,與9月的季度,格格不入。時而晴空萬里,時而云霧繚繞,5000米以上的雪峰,總給人一種錯覺,讓人誤以為身處某座世界名山的攀爬之中。


不多時,汽車穿過景陽嶺隧道,隧道全長2370米,該隧道于2023年4月實現全線貫通,2024年隨扁都口至門源段公路同步通車。它的建成通車,徹底改善了祁連山腹地的交通通行條件,將張掖至西寧的繞行距離縮短約80公里。
汽車在門源花海服務區停靠,在這里,就可以看到百里油菜花海,但是,由于已經是9月,油菜花海已沒有了往日的震撼,但廣袤的土地,仍能讓人想象出一片金黃時的震撼。

汽車再次啟動,沿張汶高速,駛向西寧。
巴哈達坂隧道是G569曼德拉至大通公路的控制性工程,地處祁連山東段青海省門源與大通兩縣之間,作為青海北部連接甘蒙的交通要沖,其建成徹底改寫了“千難萬難,難過達坂”的歷史。隧道采用分離式雙洞設計,左線長4965米、右線長5000米,以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100公里,是青海省內最長的高寒高海拔特長隧道之一。通車前,門源至西寧需繞行達坂山盤山路,冬季常因積雪封路,通車后,不僅將門源至西寧車程從3小時縮短至1小時,還實現全年無障礙通行。


巴哈達坂隧道(百度地圖)
穿過巴哈達坂隧道,就進入了西寧城北區。這也就意味著,近3000公里的青甘大環線旅行,已經結束了。
汽車緩緩停在酒店門前,司導小飛還是貼心幫忙將行李送到酒店門口。
司導小飛在離別時說:“這輩子,我們可能不會再相見了。”令人有些傷感,5天4夜,匆匆過客竟也在彼此之間生出了情感,是信任、朋友、旅伴,亦或是其他,說不清,道不明,或者都有。
確實,在這廣袤的青甘大環線,又有游客幾人,能夠再一次踏上這段旅程呢?
這輛車,承載過多少人,完成青甘大環線的長途奔襲?已經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伙伴。

5天時間,穿越青甘,翻山越嶺的座駕(小飛供圖)
結語
西北向,風光地、英雄地
返程前一夜,坐在西寧酒店柔軟的椅子上。指尖劃過手機屏幕上的步數統計——96000步,這串數字背后,是5天4夜像“急行軍”般的旅程,回想起來竟像一場不真切的夢。
那些日子里,新能源電站總在不經意間紛至沓來:常常還沉浸在前一座電站的信息核查里,車窗之外,又有新的光伏矩陣或風電集群闖入視野。再加上要消化沿途的自然奇景與人文厚重,能讓大腦這顆“CPU”沒被徹底燒宕機,已是萬幸。
3000公里,車輪循著古老商道的痕跡,橫跨青海、甘肅兩省,扎進青藏高原的遼闊與柴達木盆地的壯闊,闖入河西走廊的蒼茫歷史。天地之間,仿佛正鋪展成一幅“古絲路駝鈴”與“新能源矩陣”交織的獨特長卷。一邊是千年文明的沉淀,一邊是綠色大國的崛起。
一個個新能源電站,在旅途中擦肩而過。據不完全統計,裝機量已達24.24GW,如果算上在建/規劃的17.98GW,這次旅途目之所及的新能源電站總裝機量將達42.22GW……
這些以光伏、風電、光熱為代表的新能源電站,早已不是冰冷的工業設施,而是融入西北大地的“綠色坐標”。它們以零碳排放的姿態,默默扛起“西電東送”的戰略重任。從青海的鹽湖之畔到甘肅的敦煌戈壁,清潔電流跨越數千公里,點亮東部城市群的寫字樓燈光、居民家中的暖爐,更在悄然改寫著古老絲綢之路的敘事內核。
昔日駝鈴叮咚的商道,曾承載著絲綢、瓷器與文明的交融;如今,這條土地上崛起的能源集群,正化作清潔能源的“傳輸動脈”,讓低碳發展的浪潮沿著絲路脈絡流淌,為這片沉淀了千年故事的土地,寫下屬于新時代的綠色篇章。
西北闊土,風電、光伏心臟,憑特高壓電網構成血管,將電能血液送往全國各地,是“雙碳”目標的保障、是民生的支柱、是電網的保障、是AI算力的賦能、是芯片制造的底氣……
而奮斗在這片土地上的新能源人,于高原搏擊,將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以熱血書寫中國速度,央國企、民企,也統一戰線,建成一個個風電場、一片片光伏、光熱電站,配合源網側儲能,為國家電網保駕護航。
謹以此文,致敬那些奮戰在西北的新能源“信徒”、英雄們。
如果你也是新能源“信徒”,有機會,也可以開啟一場青甘大環線新能源“朝圣”之旅,用第一視角,去感受,去感動,去感嘆……
###完###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