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2025 年大規模儲能技術創新與應用研討會在華北電力大學成功舉辦。會上,天合儲能與華北電力大學聯合發布《大規模儲能技術應用及產業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 聚焦儲能技術在能源轉型中的關鍵作用與發展機遇,為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前瞻洞察。天合儲能產品研究院院長蔣治億以《“儲”勢待發:大規模儲能如何支撐能源變革》為題發表演講,系統闡述儲能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中的核心價值,并重點介紹了天合儲能推出的6MWh+交直協同解決方案。該方案在系統安全、全生命周期收益及多場景適配等方面實現全面突破,助力全球能源轉型。

蔣治億指出,在新能源裝機規模持續擴大和電力市場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儲能行業正經歷從“政策驅動”到“需求驅動”、從“成本導向”向“價值導向”的關鍵轉型。特別是近期國家層面出臺的《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進一步明確了行業技術發展與市場應用的方向,并對儲能系統的安全可靠性、源網荷儲協同性以及智能化運營提出了更高要求。天合儲能積極應對趨勢,持續推動系統能力升級。

構建“從電芯到系統”全鏈路安全體系,筑牢安全根基
在安全方面,天合儲能堅持“安全是儲能的生命線”,構建覆蓋電芯材料、Pack集成到整艙系統的多層級防護體系。在電芯層級,采用高熱穩定性正極材料與優化隔膜技術,將電芯耐高溫性能提升至180℃。在Pack層級,通過高阻燃材料、全域溫度監測、毫秒級熔斷和Pack級消防系統,實現對熱失控的早期抑制。
為驗證系統在極端情況下的可靠性,天合儲能完成了整艙級火災測試,模擬從電芯熱失控到明火發展的全過程。測試結果顯示,其消防系統能夠快速撲滅火勢且無復燃,各項指標符合NFPA 855、NFPA 69等國際標準。泄爆與防爆通風設計也通過第三方萊茵認證,保障事故壓力與可燃氣體可控。在電氣安全方面,系統創新采用三級電氣保護和多級隔離機制,結合電弧閃光分析,全面保障設備與人員安全。
此外,天合儲能構建了“云-邊-端”協同的三級安全預警平臺,覆蓋絕緣異常、電壓跳變、熱失控、離群電芯等關鍵風險點,實現從設備級、站級到云端的立體化監控。結合AI大數據全景監測平臺,可對電芯、PCS、電池艙等核心設備進行健康評估與故障預測,實現24小時動態運維,提前識別隱患并預警,有效杜絕安全風險,契合《專項行動方案》中關于“人工智能+”融合應用的要求。

提升全生命周期收益,強化多場景適配能力
除了安全升級,新一代系統在經濟效益方面也實現跨越式提升,通過搭載587Ah超大容量電芯,新一代6MWh+系統單艙能量密度提升24.6%,有效降低土地占用與EPC成本。配合風液混動溫控技術、電芯首年零衰減設計、96%的系統效率(RTE),以及15000cls以上的的循環壽命,系統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LCOS)較上一代降低約12.5%,為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創造更大收益空間。
天合儲能致力于在不同應用場景中驗證并釋放儲能價值,為大型新能源配儲、獨立共享儲能、工商業園區及海外微電網等復雜場景,提供定制化系統配置與調度策略,保障項目在全生命周期內高效穩定運行。截至2025年上半年,天合儲能全球累計出貨量已突12GWh,項目覆蓋亞太、拉美、中東非、北美等多個市場,展現出卓越的并網適應性與本地服務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簽單的海外訂單超10GWh,預計在2025-2026年交付,展現天合儲能的全球領先力。

未來,天合儲能將繼續發揮產業協同優勢,以高效、可靠、智能的儲能產品與解決方案,賦能多元場景下的規模化應用,持續推動儲能系統向更安全、更經濟、更智能的方向演進,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貢獻天合力量。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