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可持續交通認證體系”近日在北京啟動可持續交通燃料認證試運行,中國能建氫能公司吉林松原綠氨項目、中華煤氣內蒙古綠甲醇項目成為首批納入認證的項目,標志著我國在可持續燃料國際治理領域邁出關鍵一步。

可持續燃料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撐。當前全球遠洋航運綠色低碳轉型加速,我國發起這一國際性認證體系,既能銜接國際海事組織相關法規與國內產業實際,又能充分發揮我國可持續燃料產業優勢,降低產業成本,為打造國際性可持續燃料供應、加注、交易、定價中心提供支撐,同時推動交通與能源領域深度融合。
“全球可持續交通認證體系”由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國際可持續交通創新和知識中心等聯合發起。中國能建整合中電工程、氫能公司等單位優勢,完成一系列認證體系文件編制,開發大數據平臺,并在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布局多個可持續燃料生產基地,重點攻關生物質氣化、系統動態匹配等核心技術,全力打通“制儲輸加用”全產業鏈。
在首批納入認證的項目中,中華煤氣內蒙古項目采用獨家“共氣化”技術,以廢舊輪胎、生物質等廢棄物生產綠色甲醇,目前年產能達10萬噸,2030年前計劃提升至30萬噸;吉林松原項目采用源網荷儲精準匹配、新能源直供電等多項全球領先技術,攻克了新能源波動性與化工生產穩定性的行業難題,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首批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項目。
中國能建總經濟師周小能表示,該認證體系試運行將助力我國突破傳統油氣對外依賴格局,依托風光新能源資源稟賦與產業鏈優勢,推動可持續燃料成為繼動力電池、新能源車后的又一綠色增長極,為全球航運溫室氣體減排貢獻中國方案。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