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武漢市政府在官網發布了《武漢市氫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 (2025—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提出工作目標——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健全完善氫能“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體系,構建“一核(武漢經開區)一都(青山區)兩翼(東湖高新區、東西湖區)”的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區,力爭到2027年將我市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氫能裝備中心、氫能樞紐城市。
——產業規模倍增。全市氫能產業總產值達到200億元,其中,氫能汽車、應用裝備及零部件產值達到120億元,培育引進國內氫能行業頭部企業6家以上、氫能產業規上企業50家以上。??
——創新能力躍升。突破氫能產業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5項,創建6個省級及以上氫能產業創新平臺,質子交換膜、膜電極、電解槽、電堆、液態儲氫、摻氫/氨燃燒等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6項以上國家示范產業標準和規范,氫燃料電池及汽車研發與應用在國內保持領先地位。
——氫能應用廣泛。優化氫源供給結構,形成化石能源制氫、可再生能源制氫等多元化供給體系,氫氣總產能達到40萬噸/年。打造沿三環線、四環線加氫環線,全市建成加氫站20座。推動氫能在交通、工業、能源等多領域應用,燃料電池汽車推廣突破2500輛。
此前,武漢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公開征求《武漢市氫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 (2025—2027年) (征求意見稿)》意見。
對比發現,確定稿《方案》比意見稿中的產值目標和交通示范應用方面有所調整:
意見稿:產業規模倍增。全市氫能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600億元,其中,氫氣產值達到100億元,氫能應用裝備及零部件產值達到400億元,培育引進6家以上國內氫能行業頭部企業,氫能產業規上企業突破50家。《方案》:產業規模倍增。全市氫能產業總產值達到200億元,其中,氫能汽車、應用裝備及零部件產值達到120億元,培育引進國內氫能行業頭部企業6家以上、氫能產業規上企業50家以上。
意見稿:拓展交通領域示范應用。開展交通領域應用示范場景,重點鼓勵重載商用車、冷鏈物流車等氫燃料電池車輛在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推廣使用,積極探索氫燃料電池車輛在公交、通勤、城市配送、園林綠化、渣土運輸等領域推廣使用,對典型應用示范場景給予獎勵。落實省內高速公路通行費全返補貼支持政策。《方案》:拓展交通領域示范應用。開展交通領域場景應用示范,重點鼓勵重載商用車、冷鏈物流車等氫燃料電池、醇氫電動車輛在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推廣使用,積極探索氫燃料電池、醇氫電動車輛在公交、通勤、城市配送、園林綠化、渣土運輸等領域推廣使用,對典型應用示范場景給予獎勵。落實省內高速公路通行費支持政策。
以下是原文內容: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