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亞太地區加速邁向凈零排放目標,氫、氨、可持續燃料及用于封存的二氧化碳等新型能源載體,將在該地區最難減排領域的脫碳進程中發揮關鍵作用。DNV近期發布了一項數據驅動的路線圖,將助力亞太地區擴大新能源商品的應用規模,為政策制定者、投資者及行業領導者應對能源轉型提供洞察參考。

這一題為《新能源商品在亞太地區脫碳中的作用》的報告,主要基于DNV《能源轉型展望》研究成果,評估了新能源商品在亞太地區實現凈零目標過程中的作用,并于2025年新加坡國際能源周(SIEW)同期舉辦的亞洲清潔能源峰會(ACES)期間發布。報告顯示,到2050年,氫、氨、可持續燃料及碳封存等綠色燃料和原料,將助力亞太地區實現超過25%的碳排放削減。

新能源商品:破解難減排行業困局的關鍵鑰匙
盡管電氣化與可再生能源將主導亞太地區的能源轉型,但新能源商品仍不可或缺,尤其對于難以脫碳的領域而言。國際貿易是實現深度脫碳的關鍵,預計81%的新能源商品將通過跨境貿易流通。據估算,亞太地區新能源商品市場規模每年將達約1.1萬億美元,約占該地區2050年預計GDP的3%。
DNV的這一最新研究發現,盡管該地區的凈零轉型主要依靠電氣化和可再生能源擴張,但新能源商品對航空、航運、鋼鐵、電力、工業化學品和水泥行業等六大行業脫碳至關重要。這些清潔燃料將顯著提升地區可持續發展水平,在加速經濟發展、支撐人口增長的同時,能源來源的多元化也將增強應對全球價格波動和供應短缺的抗風險能力。
近期,氫能及其衍生品的市場激勵政策存在不確定性,導致相關項目延期、投資放緩。對此,DNV的報告旨在通過提供解鎖潛力的實用指南——如由行業主導的標準與認證框架協調統一,實現技術互操作性和市場準入——凸顯該領域的機遇規模。
DNV能源系統副總裁兼亞太地區總監Brice Le Gallo表示:“沒有新能源商品,就無法實現凈零排放目標,尤其是在亞太地區——該地區的地理特征決定了需要多樣化的解決方案。氫、氨、可持續燃料和碳捕獲技術對難減排行業至關重要,若不擴大新能源商品的應用,這些行業可能會在脫碳進程中落后。”
“我們的研究表明,擴大這些技術的應用規模將改變該地區的能源貿易模式,這需要巨額投資、強有力的合作伙伴關系和大膽的創新。未來的轉型任務艱巨,各國政府和企業必須積極應對這一挑戰。”Brice Le Gallo進一步強調。
龐大基礎設施需求,拉動亞太地區新能源商品貿易
由于成本效益高的供應國與工業需求集中的國家之間存在地理分布不平衡,國際貿易將在未來亞太能源市場中發揮關鍵作用。DNV預計81%的新能源商品將參與跨境貿易,因此擴大這些燃料的應用規模,需要建立切實可行的區域跨境互操作機制。
到2050年,日本、韓國和新加坡預計將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新能源商品消費國,但由于國內供應有限,它們將嚴重依賴進口。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已具備引領滿足地區需求的有利條件,不過新興的地區及國際生產商正迅速擴大規模,未來可能成為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DNV能源系統亞太地區氫、氨及可持續燃料負責人Thomas Koller表示:“在該地區多元化的國家中,六大關鍵行業(航空、航運、鋼鐵、電力、工業化學品和水泥)將嚴重依賴新能源商品實現深度脫碳。從航空領域的可持續航空燃料,到新加坡港口船舶使用的氨和甲醇燃料,再到驅動綠色鋼鐵生產的氫能,每個行業都有清晰的脫碳路徑。碳捕獲與封存(CCS)技術也將發揮關鍵作用,尤其是在直接電氣化尚未可行的鋼鐵和水泥行業。”
滿足這些行業的需求,需要在亞太地區建設大量新基礎設施。到2050年,需部署約120億塊太陽能電池板和270萬臺風電機組。如果這樣,則相當于澳大利亞目前太陽能和風能總裝機容量的近240倍。此外,還需新建189個港口和1221艘運輸船,以支持該地區新能源商品的生產與貿易。
三大戰略重點:加速新能源商品應用
DNV的研究指出了加速亞太地區新能源商品應用的三大戰略重點:
通過基礎設施投資和統一標準構建有韌性的區域供應鏈;
通過平衡、靈活的戰略管理航空和航運領域的生物質資源;
通過碳定價、強制要求和認證框架強化市場信號,推動難減排行業采用碳捕獲與封存技術。
“全球的能源轉型已在進行中,預計今年碳排放將達到峰值。為實現亞太地區的氣候目標,我們需要徹底重新思考能源的生產、運輸和使用方式。各國出臺強有力的政策至關重要,這將加快新能源的應用,解決成本高昂、基礎設施不足和標準不一致等挑戰。實現整個地區的完全協調難度較大,但各國之間的務實合作有助于擴大工業脫碳規模。”Le Gallo補充道。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