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北京國際風能展“AI 與智能運維”論壇上,協合運維運維服務事業部總工程師劉瑞華發表“基于振動數據的發電機軸承故障和壽命預測方法研究”的主題演講,分享了協合運維對風電機組傳動鏈振動診斷預警的研究與實踐。

協合運維運維服務事業部總工程師劉瑞華演講現場
01
風電傳動鏈診斷分析現狀
據統計,預計到2025年底,我國運行10年以上的風電機組數量將達到9.2萬臺,裝機容量超145GW,占風電總裝機容量的25%左右。這些機組因長期運行,部件老化磨損問題突出,失效風險高。
劉瑞華表示,傳動鏈是風電資產運營中的一個重大風險點,隨著投產年限增加,其失效風險逐步增加,同時機組大容量、高塔筒、長葉片發展,也對傳動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過去十多年,行業采用油液、熱成像、超聲波探傷、聲發射、振動分析等多種技術手段監測這些設備,其中振動分析能夠較全面地分析故障且易于實施,已成為風電設備運維的輔助手段,但仍存在數據資源分散且案例積累不足、過度依賴專家、突發故障診斷難度大等問題,離自動精準預警尚有差距。
在風電機組傳動鏈中,發電機軸承長期處于高轉速、變載荷、強沖擊以及溫濕度波動劇烈的工況,是機組故障的高發部件。行業數據顯示,發電機軸承故障占傳動鏈故障的75%-80%,陸上風電機組換軸承需停機1-7天,海上因吊裝難度大、作業環境惡劣,維修周期長達1-2個月,不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還可能因故障擴散引發發電機燒毀、機艙起火等事故,威脅電站效益和人員安全。若能早期發現故障,機艙內更換軸承費用不到1萬元;若故障擴大,僅單機吊裝費就達幾萬元,加上發電機整體更換維修費用超過幾十萬元。
在協合運維將近1400個傳動鏈故障維修的案例中,發電機軸承故障占比高達51%,且80%未達設計使用壽命。“保障發電機軸承可靠運行,提前識別故障并精準預測剩余壽命,已成為當前風電資產運營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劉瑞華強調。

協合運維研究的近1400個傳動鏈的故障類型及占比
02
協合運維:發電機軸承振動預警研究實踐
理論上,發電機軸承故障劣化發展呈指數規律變化,壽命中90%的運行時間處于正常狀態。階段①時,軸承已輕微失效,但振動信號微弱,常規手段難察覺;階段②失效擴大,振動差異仍不明顯,表面運行正常,實則風險累積。如未及時檢修,就會發展到階段③,軸承帶病運行,次生失效加劇,振動和溫度異常顯著;階段④時,多種失效疊加,軸承可能會出現無法繼續運行的情況。

軸承剩余壽命-累計損傷曲線
劉瑞華指出,行業應盡量在軸承失效階段①和②時識別故障,通過潤滑等維護手段延緩失效;在階段③定位故障部件,避免突然失效;在階段④提前確定更換時間并合理安排更換計劃。但現有振動分析技術如時域、頻譜、包絡解調等振動分析需借助專家經驗,無法自動識別,且難以預測壽命;基于SCADA數據的模型雖能減少對專家的依賴,但可用測點數據少,誤報率高;基于CMS系統的單一指標診斷模型在保持架損壞等預測上準確率低。
在研究過程中,協合運維技術團隊選取波形、頻譜以及包絡譜中的典型特征指標,建立了“多指標共振”思路的預警方法,按階段用不同權重的指標,準確判定軸承所處的故障階段。經對國內12個場站、608臺發電機軸承、長達5年的振動監測數據驗證,該方法能快速識別早期故障,讓中期故障定位更精準。
目前,協合運維部署了超30個CMS模型,進行發電機軸承的自主預警,未來計劃接入葉片、塔筒等監測數據,實行設備的集成式綜合診斷。
此外,協合運維也在開展發電機軸承壽命預測模型的研究,基于12個場站304臺風電機組長期振動數據,擬合各個場站軸承的壽命預測曲線,致力于在軸承運行的中后期預測其使用壽命,為風電預測性維護提供有力支撐,在電價不確定的電力市場中,也能為軸承更換時機提供關鍵決策依據。

某風電場發電機軸承壽命預測曲線圖
新能源全面入市后的投資收益變得不確定,整個行業對成本的管控和新能源資產的運行質量要求更加嚴格,每一臺機組的穩定運行、每一次故障的提前化解,都是資產盈利的“護城河”。未來,協合運維將矢志不渝地進行研發和技術創新,打造具備數智化、標準化能力的服務體系、管理體系和創新模式,在電力市場時代為新能源資產的持續盈利筑牢根基。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