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 這是一個特殊的微信群——成員幾乎囊括了我國主要風機制造企業的負責人。

發出這條信息的,是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
近幾年,他一直在為行業“反內卷”奔走呼吁,致力于推動風電高質量發展。

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備的風電產業鏈,截至目前,我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5.8億千瓦,已連續15年穩居世界第一,正進入年均新增裝機1億千瓦以上的新時代。但在過去幾年,這個被譽為“風口上的產業”,卻陷入了“低價內卷”。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 秦海巖:2023年開始,風機價格從原來三四千塊錢每千瓦降到了一千多塊錢,最低的時候有的招標的價格已經低于一千塊錢每千瓦。把這東西按鐵的價格去賣都不止這么多錢。

據風能專委會統計:2024年我國陸上風電機組(不含塔筒)的單月加權平均價格已跌破1300元/千瓦,低于絕大多數企業的成本線。
這意味著風電整機企業普遍面臨“賣一臺虧一臺”的困境。
記者查閱多家上市公司財報發現:自2023年以來,我國風電整機制造企業利潤整體大幅下滑。5家風電頭部企業的風機業務平均毛利率呈明顯下行趨勢:從2021年的19.2% 降至2024年只有5.5%。

近幾年,風電行業產生了“最低價中標”現象,這是指在投標競爭中,價格成為唯一決定因素——誰報價低,誰就能中標。
這樣的低價競爭壓縮了企業研發投入,在無形中影響了風電行業的創新動力,也曾引發了風電裝備的質量問題。
如果繼續卷下去會導致什么后果呢?

明陽集團董事長 張傳衛:制造業的資本金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和全部資產收益率,嚴重低于銀行融資成本。金融機構有顧慮了,大學生也不愿意來了。

秦海巖認為,行業如此嚴峻的形勢改變了一個固有的觀念——過度競爭是有利的。
市場經濟是以價格為基礎的。價格降低,需求增加,這是基本規律。一種固有觀念認為,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調節下,低價競爭最終會實現優勝劣汰。
而風電行業的事實證明,當競爭失去邊界、價格跌破底線,行業就會陷入“價格越低、質量越差”的惡性循環,最終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

為了讓風電行業走出“低價內卷”的困局,實現高質量發展,風能專委會聯合行業企業開始尋找破解之道。

他們請法律專家梳理政策法規依據,讓抵制低價惡性競爭有法可依。《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明確規定,經營者不得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傾銷;《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禁止以低于成本報價競標;《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也對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作出限制。

202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進一步提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這給了風能專委會極大的行動底氣。

在風能專委會的倡議和推動下,2024年10月,12家風電企業代表共同簽署了《中國風電行業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環境自律公約》。這12家風電企業的市場份額合計超過99%,幾乎覆蓋整個行業。

《自律公約》的核心條款直擊痛點:重點整治低價惡性競爭、惡意詆毀同行、合同不公平條款等問題。

加入公約的企業達成共識,以風電整機的直接變動成本作為最低成本價參考,并按季度進行動態調整。有了可量化、可執行的標準,《自律公約》的約束力才真正落到實處。

結合可量化的價格標準,懲處方式也將精準掛鉤違規行為。《自律公約》明確規定:一旦企業出現低于最低成本價的投標行為,管理委員會將發出警示函并在行業內通報。若再次違規,將被認定為低價惡性競爭,公開曝光違約行為,并在必要時上報相關主管部門處理。

光憑一份警示函就能阻止企業去低價爭奪訂單嗎?執行初期,很多企業領導在心里打上了問號。

行業之前也簽過類似的合約,但只要一家企業違反,剩下的企業也都跟著違反,承諾變成了一紙空談。但這次不同,隨著國家開始整治內卷式競爭,行業形成反低價共識,自律公約管理委員會動真碰硬,對違約企業公開譴責通報,讓許多企業家增強了信心。
為進一步用信譽來約束企業行為,秦海巖還組織風電整機企業的領導簽訂承諾書,將企業家個人信譽與《自律公約》綁定。

記者了解到,自律公約最低成本價細則實施半年多來,自律公約管理委員會已發出7次警示函,均為首次違約,無二次違約。近兩個月未再出現違約情況。隨著規則的運行與市場的檢驗,行業已逐步形成共識:遵守規則比低價搶單更有利。

上海電氣風電集團總裁 王勇:還是很有威懾力的,所以有一次兩次之后,其實就沒人再去敢觸這條紅線了,當大家都形成這個共識的時候,發現給自己企業也帶來了收益,那自然而然就大家都會遵守這樣的一個規則。

除了守住底線,要讓風電真正走出低價競爭,關鍵在于改革“最低價中標”的招標機制。目前,風電評標通常由商務、價格、技術三部分構成。

2024年10月《自律公約》簽訂后,一家第三方風電檢測機構受公約管理委員會委托,啟動風電評標規則改良研究。首先降低價格權重,提高技術權重。其次,他們還計劃將技術評標中原有一些主觀評價修改為可量化的標準,讓技術分更好反映風機實際質量。

不僅行業協會在推動評標優化,一些發電企業也開始主動“破內卷”。2024年11月以來,國家電投等電力央企率先修改了評標規則,采用“非最低價中標”原則進行招標。

在多方合力下,陸上風電機組加權平均中標價格從2025年1月的1422.1元/KW上漲到9月的1592.7元/kW,漲幅達到12%,相比去年5月的歷史最低價上漲24%,主流機型價格全部高于其最低成本價,“低價搶單”現象明顯減少。
風電整機廠商直接受益于招標價格止跌回升,毛利率實現提升,盈利能力得以恢復;零部件環節的壓力也得到緩解。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