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突破熱力學極限的“光循環”魔法
單結太陽電池的效率極限約為 33.7%,這意味著即使是最理想的單結電池,也會浪費掉近70%的太陽能。這個看似嚴苛的限制,源自于兩個根本性的能量損失[1]:低于半導體帶隙的光子無法被吸收,而高于帶隙的光子則會將多余能量以熱的形式耗散,更糟糕的是,電池自身還會像小太陽一樣向太空輻射能量,形成 "能量越獄"。
基于拓寬光譜響應的第三代太陽電池的誕生,正是為了突破這一困境。與第一代單晶硅電池和第二代薄膜電池不同,寬光譜響應的第三代光伏技術的核心策略是通過多能級能量轉換[2]來捕獲更廣泛的太陽光譜。然而太陽電池屬于交互系統,這意味著太陽電池吸收陽光的同時,必然會向太陽方向發射熱輻射,造成不可避免的能量損失。要突破這一限制,必須引入“非互易性”[3]這一概念,即讓材料對不同方向的光表現出不同特性。循環器(Circulator)這種能讓光“單向行走”的神奇器件,可以引入至第三代電池中,這樣便有可能研制出高效低成本的光伏器件,勢必會對整個光伏產業產生巨大影響。
二、循環器:光子的“單向收費站”
循環器的工作原理類似于高速公路的單向收費站,它能讓光信號沿著固定方向傳輸(如從端口 1 到 2、端口 2 到 3),卻嚴格禁止反向流動,其核心功能是實現光信號的定向傳輸,即入射到特定端口的光僅能從預設的下一端口輸出。在太陽電池系統中,循環器的設計初衷是解決輻射復合損失問題[4]:當電池吸收光產生載流子時,部分能量會以光子形式重新輻射(輻射復合,圖1,過程⑤),傳統電池中這些光子會直接耗散;而循環器可將輻射光子定向引導至其他電池或能量回收裝置,從而減少能量損失并提升整體效率。

圖1標準太陽電池中的損耗過程:①不吸收帶隙以下的光子,②晶格熱化損失,③和④結和接觸電壓損失,⑤復合損失(非輻射復合不可避免)[4]
循環器設計依托于磁光晶體的旋磁特性以及法拉第旋轉效應[5,6]。當光信號或電信號進入循環器時,在外部恒定磁場(由永磁體產生)作用下,磁光晶體內部磁偶極子定向排列,致使穿過其中的信號極化方向發生旋轉。
在第三代太陽電池的應用場景中,引入循環器技術,將其特性得到了充分發揮。1980 年,科學家Harald Ries[7]首次提出將循環器與卡諾熱機結合的太陽能轉換系統(圖2)。他的設計中,循環器負責引導陽光進入卡諾熱機,同時阻止熱輻射反向傳播,理論效率可達93.3%。

圖 2 理想循環器和卡諾熱機轉換系統[7]
隨后Martin Green[8]簡化了這一設計:用多結太陽電池替代卡諾熱機(圖3),通過循環器讓每層電池只吸收特定能量的光子,同時將發射的熱輻射傳遞給下一層。就像流水線上的工人分工協作,高能光子被頂層寬帶隙電池吸收,中低能光子被下層窄帶隙電池處理,而循環器確保沒有光子“偷懶”逃回太陽,這一設計為第三代太陽電池中疊層技術的效率提升提供了思路。

圖3使用循環器(左)打破時間反演對稱性,提升其極限串聯效率[8]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團隊[9]在2021年提出的非互易多結電池方案中,循環器扮演了關鍵角色。他們設計的系統由多個循環器和太陽電池層組成:當陽光進入第一個環形器,會被導向第一個電池層;該層未吸收的光繼續傳到下一個循環器和電池層;而各層產生的輻射則被循環器引導至專門的回收通道,重新用于發電(圖4),這種設計理論上能將太陽能轉換效率提升至蘭茨貝格極限—約93.3%。

圖4光伏循環器工作原理(a)基于循環器和卡諾發動機的Ries架構系統設計;(b)基于循環器與無限層數疊層電池的設計[9]
休斯敦大學的Zhao[10]團隊通過在光伏系統(圖5a)中插入具有非互易特性的中間層來提高系統的整體效率。此中間層耦合了循環器的功能(圖5b),通過抑制反向發射,它可以將更多的光子通量有效地引導至光伏電池,從而提高能量轉換效率。

圖5(a)非互易光伏系統;(b)非互易中間層耦合循環器功能[10]
三、挑戰與突破
(一)材料瓶頸
目前高性能的循環器主要依賴鐵氧體材料[11],其具有較高的磁導率和較低的損耗,但體積大,不適合小型化應用。隨著技術進步,稀土石榴石等磁光材料[12]被投入使用,這類材料不僅成本高昂,加工工藝復雜,而且需要強大的外加磁場才能維持其非互易性。這使得循環器很難與低成本的薄膜太陽電池(如鈣鈦礦薄膜電池)兼容,大大限制了其在第三代太陽電池中的推廣應用。雖然科學家們正在積極探索Weyl半金屬[13,14]等新型材料,這類材料在無外磁場條件下就能表現出非互易性,有望成為下一代循環器核心材料,但目前相關研究仍處于實驗室階段,距離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二)穩定性挑戰
太陽電池需要在戶外環境中長時間工作,通常要求使用壽命達到 25 年以上,這就對循環器的穩定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然而,現有的磁光材料在高溫、強光等惡劣環境下容易發生性能退化[15],導致循環器的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失效。盡管實驗室中通過封裝保護和材料摻雜等手段,已將循環器的壽命從最初的幾百小時延長到了數千小時,但這與實際應用所需的25年使用壽命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如何進一步提升其在復雜戶外環境中的穩定性,是循環器技術應用于第三代太陽電池必須跨越的障礙。
四、未來愿景
將循環器技術引入第三代太陽電池中是光伏發展中的一項重要探索,為突破傳統太陽電池的效率瓶頸提供了獨特的解決方案。它憑借自身的非互易性,巧妙地調控光子的運動,減少能量的浪費,在疊層太陽電池等技術路線中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
雖然目前循環器在材料、集成和穩定性等方面還面臨著諸多挑戰,但隨著新型材料的研發、微型化技術的進步以及穩定性提升手段的不斷創新,相信這些困難終將被逐步克服。未來,循環器技術有望與鈣鈦礦太陽電池、疊層電池等其他太陽電池技術深度融合、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Yang G, Liu W, Bao Y, et al.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f In(Ga) As quantum dot intermediate band solar cells[J]. Discover Nano, 2023, 18(1): 67.
[2] 阮瑜, 張汝民, 李政伊, 等. 第三代太陽電池轉換效率提高方法[J]. 太陽能, 2015, (01): 43-47.
[3] Amy C, Seyf H R, Steiner M A, et al. Thermal energy grid storage using multi-junction photovoltaics[J].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9, 12(1): 334-343.
[4] Conibeer G. Third-generation photovoltaics[J]. Materials today, 2007, 10(11): 42-50.
[5] 原榮. 光通信技術講座——(五): WDM系統光節點器件[J]. 光通信技術, 2003, (05): 52-54.
[6] 田燕寧, 方強, 王永昌. 雙通道光環形器結構的設計及理論分析[J]. 中國激光, 2004, (11): 1398-1402.
[7] Landsberg P T, Tonge G. Thermodynamic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ies[J]. J Appl Phys, 1980, 51(7): R1?R20.
[8] Green M A. Third generation photovoltaics: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advanced solar conversion options[C]. Conference Record of the Twenty-Ninth IEEE Photovoltaic Specialists Conference, 2002. IEEE, 2002: 1330-1334.
[9] Park Y, Zhao B, Fan S. Reaching the ultimate efficiency of solar energy harvesting with a nonreciprocal multijunction solar cell[J]. Nano Letters, 2021, 22(1): 448-452.
[10] Jafari Ghalekohneh S, Zhao B. Nonreciprocal solar thermophotovoltaics[J]. Physical Review Applied, 2022, 18(3): 034083.
[11] Hashemi B, Alizadeh A H. Design,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Polarizationa Independent Foura Port Optical Waveguide Circulator based on a Ferrite Materia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tics, 2022, 2022(1): 4381341.
[12] Portela G, Levy M, Hernandez-Figueroa H E. Magnetless optical circulator based on an iron garnet with reduced magnetization saturation[J]. Molecules, 2021, 26(15): 4692.
[13] Armitage N P, Mele E J, Vishwanath A. Weyl and dirac semimetals in three- dimensional solids[J]. Rev Mod Phys, 2018,90(1): 015001.
[14] Hosur P, Qi X L.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ransport phenomena in Weyl semimetals[J]. C R Phys, 2013, 14(9-10):857?870.
[15] Han J, Zhu A, Wang H. Nonreciprocal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a magneto-optical microstructure with suppressed photothermal effects[J]. Optics Communications, 2023, 545: 129666.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