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不依賴、不放棄歐洲市場
6月12日,端午節,樊振華告訴記者,他們沒有休假,依然在做抗辯和談判的準備。“這兩個月應該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談判期。在下一輪的抗辯中,我們也會針對歐盟制裁本身存在的法律瑕疵,以及程序上的違規提出合理理由及相關數據,比如,在參照國的選擇、稅率的計算等方面,以此作為后期抗辯的基礎。”樊振華說。
中國機電商會的工作人員也在做相應的準備,一位工作人員說,這段時間工作太緊張了,經常要熬夜加班。“初裁結果出來后,我們正在分析裁決的法律漏洞。目前,我們的工作主要有兩方面:第一,進一步做法律抗辯;第二,跟企業進行緊密溝通,準備應對方案,為談判做準備。”中國機電商會有關負責人說。
“目前,即使增加一部分成本,我們出口到歐盟的光伏組件還在正常發貨。”瞿曉鏵說,“初裁實施才一個星期,我們需要觀察一段時間。”阿特斯出口歐洲光伏組件的出貨量正在快速下調。2008—2009年,阿特斯在歐洲市場的銷售量占全球出貨量的50%,2012年已下降至40%,而今年一季度,這一比例已被調整為20%。
這是瞿曉鏵在兩年前就開始的市場多樣化戰略,試圖讓阿特斯從已供過于求的歐洲市場向全球新興市場轉移。“我們通過進入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今年第一季度,亞太市場已經占我們總發貨量的50%左右,成為我們的第一大市場。”瞿曉鏵說。
在亞太地區,日本、泰國、印度這些人口眾多的國家已經成為中國光伏企業下一輪開拓的市場。
轉移市場的還有英利。曾經占英利總出貨量80%的歐洲市場,今年一季度的占比只有50%。“其實,應對歐盟雙反的策略,我們很早就開始研究并付諸實施了。”樊振華說。
“我們會保證一定的份額在歐洲市場,但出貨方式會有變化。”瞿曉鏵說,自今年3月歐盟要求中國企業在海關進行注冊并押30%貨款作為保證金后,阿特斯即開始考慮是否從加拿大的組件廠直接發貨,以規避歐盟的注冊和征稅。
未來,如果歐盟提高對華光伏產品的稅率并執行終裁,必將逼迫中國企業在第三國設廠生產光伏電池及組件,并出口歐洲。“至于在哪個國家設廠,東南亞、中東抑或是歐洲本地,各有各的說法。”阿特斯全球市場高級總監張含冰說,“無疑,這個成本肯定是高的。”
“你想,在國內組織一個團隊都很難,更何況在海外。而且,每一個國家的法規、安全標準上都不一樣,稅務、招工、勞動法等都要考慮,這都是一個系統工程。”瞿曉鏵說。
歐洲市場已硝煙彌漫。“因為要繳納大量的關稅,中國產品價格必然大幅上漲,而利潤并沒有提高,這將直接導致企業在這一市場的競爭力下降,甚至被迫退出。”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分會秘書長吳達成分析稱,初裁后,中國的光伏產品進入歐盟的大門雖然沒有完全關閉,但是卻出現了一個非常大的壁壘。
“不管歐洲最后是一個什么樣的貿易壁壘,不管兩個月后是否談出一個合理的方案,我們都不會完全放棄歐洲市場。”瞿曉鏵說。
(實習生王帥帥、張月暉對本文亦有貢獻)
總理公關
5月23日
李克強總理訪問瑞士期間,在《新蘇黎世報》發表署名文章稱,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還未消散,各國需要繼續同舟共濟、共克時艱,不搞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尤其是不能動輒就用“雙反”措施。
5月26日
李克強總理訪德期間表示,中方十分關注歐盟對中國光伏等產品進行的“雙反”調查。這些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向國際社會發出了錯誤信號,不僅不利于中方相關產業的發展,也損害了歐洲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在全球化背景下行不通,損人不利己,中方對此堅決反對。我們主張通過對話磋商妥善解決貿易摩擦,堅定維護世界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6月3日
李克強總理應約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通電話。李克強表示,中歐關于光伏產品的貿易爭端涉及中國重大經濟利益,如果處理不好,會影響中歐合作大局。貿易戰沒有贏家。
6月7日
李克強總理在河北考察光伏企業時說,中國光伏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優勢,我們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重振光伏產業既要穩住國際市場,更要啟動國內市場。
專訪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周世儉:
立足于“打”就能贏
1982年,擔任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商務處秘書時,他就開始跟洋人打反傾銷官司;1997年1月至2003年8月,擔任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期間,他專職跟歐美打官司。
跟洋人打了30多年交道,他在歐美大名鼎鼎,洋人稱其為中國“反傾銷第一人”。
他就是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
“我是把他們看透了。”6月10日,周世儉接受記者專訪,暢談中國如何應對歐盟光伏產品雙反。
對歐盟不能僅限于“談”
記者:在歐盟宣布對華光伏產品雙反的同時,我國也宣布對歐盟葡萄酒進行雙反調查。但商務部否認這是中方的強硬回擊。對此,您怎么看?
周世儉:商務部對進口葡萄酒進行雙反調查的這個舉措,在我看來就是報復性措施;但是官方不這么說,就是想給歐洲留個臺階下。
記者:我國對歐盟的葡萄酒進行雙反調查,這個做法有效嗎?
周世儉:有效,但還不夠。我一貫主張,我們應該采取“以打促談”的政策,不能只把希望寄托在“談”上。我們要立足于“打”,以“打”求和。
葡萄酒打的正好是法國、意大利等4個力挺制裁我們的國家,主要是法國,而葡萄酒是法國的支柱產業,為法國人提供了75000份工作,中國從歐洲進口的葡萄酒60%來自法國。這次我國針對葡萄酒的雙反調查絕對是正確的,恰恰集中打到了法國身上。
記者:據您了解,目前官方持什么樣的態度?
周世儉:現在官方的意見是用“打”來配合“談”,還沒有下決心堅決去“打”。以我個人幾十年的談判經驗來看,必須以“打”促談。現在商務部相關人士還在跟歐盟進行談判,希望在8月6日之前能達成協議。我認為光寄希望于“談”,兇多吉少。
年底終裁,投票出現平局就是我們輸
記者:臨時反傾銷稅在國際上普遍存在嗎?我們該如何理解歐盟這一舉措?
周世儉:臨時反傾銷稅的確切名稱叫保證金。這個保證金其實不是讓中國企業交,而是要征歐洲當地進口商的稅。之所以叫保證金,因為按照法律規定,年底的最終裁決才算數,初裁就是交保證金。到最后終裁,如果不是反傾銷,之前所交的保證金就要退還給進口商;如果終裁結果是反傾銷,而終裁比例比保證金幅度低,多退少補。比如終裁比例是9%,那多交的兩個點要退還給進口商。如果終裁比例是15%,差額的這部分就得補交。雖然不是中國企業交稅,但是所起的作用是一樣的。歐洲人一看征稅了,要是能買別的國家的光伏產品就不買中國的了,這樣我們的光伏產品就出不去了,工廠就要關門,工人就要下崗、失業。其實,從6月6日初裁那天起,就已經起到了阻擋我國的光伏產品進入歐洲的作用了。
記者:為什么還有這兩個月的期限?
周世儉:之所以要延長兩個月,就是歐盟要拿這個作為一個討價還價的底牌,逼著中國機電商會讓步。同時,這兩個月也是在我國強大的壓力下做出的讓步,稅率從47.6%壓到了11.8%,尤其是李克強總理親自出面施加壓力的結果。
記者:根據歐盟反傾銷調查程序,歐盟委員會年底的投票至關重要,這里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項?
周世儉:反傾銷最后的關鍵是年底的終裁,終裁之前27個國家代表要投票,投票是一針見血的。目前看,27個國家中14個國家反對就能起到作用。據我所知,現在商務部也讓各個駐歐洲使館的人員在做工作,但工作一定要做扎實,一定得要他們有明確表態。需要注意的是,在7月1日之后,克羅地亞加入了歐盟成員國,這樣就變成28個國家了,到時就得有15個國家明確表示反對才管用,14:14都不行。歐盟實行的是一國一票制、簡單多數通過的方式,即棄權視為同意采取反傾銷措施。這一點包括美國的反傾銷法跟歐盟都是一樣,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有6個委員,當出現3:3平局的時候,我們認為是達成平局,但是美國法律規定外國企業敗訴。這里面沒有道理可講。這也提醒我們要多長個心眼。
歐洲沒能力、沒資格和我們打貿易戰
記者:這一次由歐盟對華光伏產品雙反引發的貿易摩擦,您能否預測一下最終的結果?
周世儉:只要中國政府肯立足于“打”就能贏。就怕有些人一直抱著“談”的想法,即便是跟他們談,也一定要在“打”的基礎上去談。我認為葡萄酒這一招還不夠狠。我們手里的牌有的是,比如汽車、手機,再加上空客,這幾個哪一項都是幾百億的金額。真要動這個,我認為我們就勝了。
其實,以“打”取勝的案例有不少,比如1983年,美國單邊限制了我國的紡織服裝進口,當時的領導人是鄧小平,他當時就拍了桌子,說停止購買美國的糧食,結果芝加哥谷物交易所的糧食價格暴跌。我當時在美國大使館,負責東美農產品的貿易,當時的美國小麥協會會長威爾遜、大豆協會會長理查德都來找我,我說你們要是解決了對我們紡織服裝的限制,我們才有錢購買你們過剩的糧食。當時我國對美國紡織品的出口占1/3,我要求他們回去做工作,結果他們回去后就給農場主寫信,讓農場主給各州的議員寫信,最后是各州的議員一起都進行反對。在內外壓力下,美國向中國讓步,允許中國的紡織品每年進口增長4個點。幾十年前中國跟美國打的紡織服裝貿易戰,就是這么打贏的。
還有1995、1996年的知識產權談判,當時的美國代表揚言要制裁中國。我國代表說你制裁我就報復你,然后召集我們開會。怎么報復?首先就拿美國的農產品開刀。這一招立竿見影。美國是最務實的民族,馬上跟我們達成了協議。
光伏這件事我們也要搞對等報復,歐盟制裁我國的光伏產業超過200億美元,這是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反傾銷案。我們打他的葡萄酒才10多億美元,根本不對等,所以必須加碼打痛他們,他們才能老實。
記者:在您看來,這次的貿易摩擦會否引起貿易戰?
周世儉:應該不會,即便有貿易戰,我們也不怕。現在歐洲經濟這么差,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格跟我們打貿易戰。
記者:基于目前光伏產業的現狀,您是否看好中國光伏企業的未來?
周世儉:我看好。國家改變政策了。而且國家現在之所以這么重視光伏產業,主要是這個案子的金額確實太大了。光伏產業,國家一定要扶植,而且要充分利用歐洲多數企業。據說歐洲有450多家企業都站出來反對,因為我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的多晶硅是從歐洲進口的,現在竟然不允許我國出口太陽能電池板了,那我們也不買歐洲的多晶硅了,這樣歐洲生產多晶硅的工廠就要關門。就是要告訴歐盟,如果制裁中國的光伏產業,結果是雙輸,中國得不到便宜,歐洲也得不到便宜。
6月12日,端午節,樊振華告訴記者,他們沒有休假,依然在做抗辯和談判的準備。“這兩個月應該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談判期。在下一輪的抗辯中,我們也會針對歐盟制裁本身存在的法律瑕疵,以及程序上的違規提出合理理由及相關數據,比如,在參照國的選擇、稅率的計算等方面,以此作為后期抗辯的基礎。”樊振華說。
中國機電商會的工作人員也在做相應的準備,一位工作人員說,這段時間工作太緊張了,經常要熬夜加班。“初裁結果出來后,我們正在分析裁決的法律漏洞。目前,我們的工作主要有兩方面:第一,進一步做法律抗辯;第二,跟企業進行緊密溝通,準備應對方案,為談判做準備。”中國機電商會有關負責人說。
“目前,即使增加一部分成本,我們出口到歐盟的光伏組件還在正常發貨。”瞿曉鏵說,“初裁實施才一個星期,我們需要觀察一段時間。”阿特斯出口歐洲光伏組件的出貨量正在快速下調。2008—2009年,阿特斯在歐洲市場的銷售量占全球出貨量的50%,2012年已下降至40%,而今年一季度,這一比例已被調整為20%。
這是瞿曉鏵在兩年前就開始的市場多樣化戰略,試圖讓阿特斯從已供過于求的歐洲市場向全球新興市場轉移。“我們通過進入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今年第一季度,亞太市場已經占我們總發貨量的50%左右,成為我們的第一大市場。”瞿曉鏵說。
在亞太地區,日本、泰國、印度這些人口眾多的國家已經成為中國光伏企業下一輪開拓的市場。
轉移市場的還有英利。曾經占英利總出貨量80%的歐洲市場,今年一季度的占比只有50%。“其實,應對歐盟雙反的策略,我們很早就開始研究并付諸實施了。”樊振華說。
“我們會保證一定的份額在歐洲市場,但出貨方式會有變化。”瞿曉鏵說,自今年3月歐盟要求中國企業在海關進行注冊并押30%貨款作為保證金后,阿特斯即開始考慮是否從加拿大的組件廠直接發貨,以規避歐盟的注冊和征稅。
未來,如果歐盟提高對華光伏產品的稅率并執行終裁,必將逼迫中國企業在第三國設廠生產光伏電池及組件,并出口歐洲。“至于在哪個國家設廠,東南亞、中東抑或是歐洲本地,各有各的說法。”阿特斯全球市場高級總監張含冰說,“無疑,這個成本肯定是高的。”
“你想,在國內組織一個團隊都很難,更何況在海外。而且,每一個國家的法規、安全標準上都不一樣,稅務、招工、勞動法等都要考慮,這都是一個系統工程。”瞿曉鏵說。
歐洲市場已硝煙彌漫。“因為要繳納大量的關稅,中國產品價格必然大幅上漲,而利潤并沒有提高,這將直接導致企業在這一市場的競爭力下降,甚至被迫退出。”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分會秘書長吳達成分析稱,初裁后,中國的光伏產品進入歐盟的大門雖然沒有完全關閉,但是卻出現了一個非常大的壁壘。
“不管歐洲最后是一個什么樣的貿易壁壘,不管兩個月后是否談出一個合理的方案,我們都不會完全放棄歐洲市場。”瞿曉鏵說。
(實習生王帥帥、張月暉對本文亦有貢獻)
總理公關
5月23日
李克強總理訪問瑞士期間,在《新蘇黎世報》發表署名文章稱,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還未消散,各國需要繼續同舟共濟、共克時艱,不搞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尤其是不能動輒就用“雙反”措施。
5月26日
李克強總理訪德期間表示,中方十分關注歐盟對中國光伏等產品進行的“雙反”調查。這些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向國際社會發出了錯誤信號,不僅不利于中方相關產業的發展,也損害了歐洲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在全球化背景下行不通,損人不利己,中方對此堅決反對。我們主張通過對話磋商妥善解決貿易摩擦,堅定維護世界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6月3日
李克強總理應約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通電話。李克強表示,中歐關于光伏產品的貿易爭端涉及中國重大經濟利益,如果處理不好,會影響中歐合作大局。貿易戰沒有贏家。
6月7日
李克強總理在河北考察光伏企業時說,中國光伏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優勢,我們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重振光伏產業既要穩住國際市場,更要啟動國內市場。
專訪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周世儉:
立足于“打”就能贏
1982年,擔任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商務處秘書時,他就開始跟洋人打反傾銷官司;1997年1月至2003年8月,擔任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期間,他專職跟歐美打官司。
跟洋人打了30多年交道,他在歐美大名鼎鼎,洋人稱其為中國“反傾銷第一人”。
他就是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
“我是把他們看透了。”6月10日,周世儉接受記者專訪,暢談中國如何應對歐盟光伏產品雙反。
對歐盟不能僅限于“談”
記者:在歐盟宣布對華光伏產品雙反的同時,我國也宣布對歐盟葡萄酒進行雙反調查。但商務部否認這是中方的強硬回擊。對此,您怎么看?
周世儉:商務部對進口葡萄酒進行雙反調查的這個舉措,在我看來就是報復性措施;但是官方不這么說,就是想給歐洲留個臺階下。
記者:我國對歐盟的葡萄酒進行雙反調查,這個做法有效嗎?
周世儉:有效,但還不夠。我一貫主張,我們應該采取“以打促談”的政策,不能只把希望寄托在“談”上。我們要立足于“打”,以“打”求和。
葡萄酒打的正好是法國、意大利等4個力挺制裁我們的國家,主要是法國,而葡萄酒是法國的支柱產業,為法國人提供了75000份工作,中國從歐洲進口的葡萄酒60%來自法國。這次我國針對葡萄酒的雙反調查絕對是正確的,恰恰集中打到了法國身上。
記者:據您了解,目前官方持什么樣的態度?
周世儉:現在官方的意見是用“打”來配合“談”,還沒有下決心堅決去“打”。以我個人幾十年的談判經驗來看,必須以“打”促談。現在商務部相關人士還在跟歐盟進行談判,希望在8月6日之前能達成協議。我認為光寄希望于“談”,兇多吉少。
年底終裁,投票出現平局就是我們輸
記者:臨時反傾銷稅在國際上普遍存在嗎?我們該如何理解歐盟這一舉措?
周世儉:臨時反傾銷稅的確切名稱叫保證金。這個保證金其實不是讓中國企業交,而是要征歐洲當地進口商的稅。之所以叫保證金,因為按照法律規定,年底的最終裁決才算數,初裁就是交保證金。到最后終裁,如果不是反傾銷,之前所交的保證金就要退還給進口商;如果終裁結果是反傾銷,而終裁比例比保證金幅度低,多退少補。比如終裁比例是9%,那多交的兩個點要退還給進口商。如果終裁比例是15%,差額的這部分就得補交。雖然不是中國企業交稅,但是所起的作用是一樣的。歐洲人一看征稅了,要是能買別的國家的光伏產品就不買中國的了,這樣我們的光伏產品就出不去了,工廠就要關門,工人就要下崗、失業。其實,從6月6日初裁那天起,就已經起到了阻擋我國的光伏產品進入歐洲的作用了。
記者:為什么還有這兩個月的期限?
周世儉:之所以要延長兩個月,就是歐盟要拿這個作為一個討價還價的底牌,逼著中國機電商會讓步。同時,這兩個月也是在我國強大的壓力下做出的讓步,稅率從47.6%壓到了11.8%,尤其是李克強總理親自出面施加壓力的結果。
記者:根據歐盟反傾銷調查程序,歐盟委員會年底的投票至關重要,這里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項?
周世儉:反傾銷最后的關鍵是年底的終裁,終裁之前27個國家代表要投票,投票是一針見血的。目前看,27個國家中14個國家反對就能起到作用。據我所知,現在商務部也讓各個駐歐洲使館的人員在做工作,但工作一定要做扎實,一定得要他們有明確表態。需要注意的是,在7月1日之后,克羅地亞加入了歐盟成員國,這樣就變成28個國家了,到時就得有15個國家明確表示反對才管用,14:14都不行。歐盟實行的是一國一票制、簡單多數通過的方式,即棄權視為同意采取反傾銷措施。這一點包括美國的反傾銷法跟歐盟都是一樣,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有6個委員,當出現3:3平局的時候,我們認為是達成平局,但是美國法律規定外國企業敗訴。這里面沒有道理可講。這也提醒我們要多長個心眼。
歐洲沒能力、沒資格和我們打貿易戰
記者:這一次由歐盟對華光伏產品雙反引發的貿易摩擦,您能否預測一下最終的結果?
周世儉:只要中國政府肯立足于“打”就能贏。就怕有些人一直抱著“談”的想法,即便是跟他們談,也一定要在“打”的基礎上去談。我認為葡萄酒這一招還不夠狠。我們手里的牌有的是,比如汽車、手機,再加上空客,這幾個哪一項都是幾百億的金額。真要動這個,我認為我們就勝了。
其實,以“打”取勝的案例有不少,比如1983年,美國單邊限制了我國的紡織服裝進口,當時的領導人是鄧小平,他當時就拍了桌子,說停止購買美國的糧食,結果芝加哥谷物交易所的糧食價格暴跌。我當時在美國大使館,負責東美農產品的貿易,當時的美國小麥協會會長威爾遜、大豆協會會長理查德都來找我,我說你們要是解決了對我們紡織服裝的限制,我們才有錢購買你們過剩的糧食。當時我國對美國紡織品的出口占1/3,我要求他們回去做工作,結果他們回去后就給農場主寫信,讓農場主給各州的議員寫信,最后是各州的議員一起都進行反對。在內外壓力下,美國向中國讓步,允許中國的紡織品每年進口增長4個點。幾十年前中國跟美國打的紡織服裝貿易戰,就是這么打贏的。
還有1995、1996年的知識產權談判,當時的美國代表揚言要制裁中國。我國代表說你制裁我就報復你,然后召集我們開會。怎么報復?首先就拿美國的農產品開刀。這一招立竿見影。美國是最務實的民族,馬上跟我們達成了協議。
光伏這件事我們也要搞對等報復,歐盟制裁我國的光伏產業超過200億美元,這是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反傾銷案。我們打他的葡萄酒才10多億美元,根本不對等,所以必須加碼打痛他們,他們才能老實。
記者:在您看來,這次的貿易摩擦會否引起貿易戰?
周世儉:應該不會,即便有貿易戰,我們也不怕。現在歐洲經濟這么差,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格跟我們打貿易戰。
記者:基于目前光伏產業的現狀,您是否看好中國光伏企業的未來?
周世儉:我看好。國家改變政策了。而且國家現在之所以這么重視光伏產業,主要是這個案子的金額確實太大了。光伏產業,國家一定要扶植,而且要充分利用歐洲多數企業。據說歐洲有450多家企業都站出來反對,因為我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的多晶硅是從歐洲進口的,現在竟然不允許我國出口太陽能電池板了,那我們也不買歐洲的多晶硅了,這樣歐洲生產多晶硅的工廠就要關門。就是要告訴歐盟,如果制裁中國的光伏產業,結果是雙輸,中國得不到便宜,歐洲也得不到便宜。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