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維利
6年前我離開天威英利時,國內光伏企業絕大多數是制造商,我希望有一個公司能在已有的制造優勢上為客戶提供更深層次的、專業的光伏服務。由此,天華陽光公司應運而生。
天華陽光前期主要在歐美國家從事光伏電站的投融資與開發、技術研發、工程設計、建設及運營管理。如果用建筑行業來做比喻,光伏制造企業相當于建材商,天華陽光就相當于光伏業的房地產開發商。
經過多年歐美市場的運作,天華陽光擁有了豐富的終端運營和管理經驗。盡管國內光伏市場的投資領域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可持續、成熟的商業模式,我們對未來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發展寄予希望。我們希望回歸中國,希望為中國的光伏發展貢獻力量,將天華陽光的經驗和技術服務于中國光伏行業。
中國光伏市場預計會在23年內有較大發展,在此之前,政府、不同行業鏈參與者都將經歷不斷摸索和調整的過程。在光伏特許權招標項目中,國家隊幾乎包攬光伏項目投資的名額,參與競標的民營企業不是因技術不通過淪為廢標,就是在價格鏖戰中喪失所有優勢,這看上去仿佛民營企業在光伏電站投資方面需繞道而行。
對此,我們有不同的理解。在光伏產業發展道路中,可能大型央企需要充當先鋒,做探路者。從技術條件方面來看,上網、應用、基礎數據等都需要一個補充完善的過程。現在中國還沒有一套準確的光伏氣象數據資料,無論在云南、甘肅、黑龍江還是陽光資源豐富的西藏和新疆,投資光伏都沒有準確的應用數據作為參照。在沒有基礎資料的支撐下,現在的投資都是摸石頭過河,并非成熟的商業投資行為。國有企業率先嘗試,為了今后光伏行業的健康發展而做鋪墊。只有經過市場投資、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這一過程,才能實現平價上網的良性光伏發展之路。
面對國內企業,天華陽光愿意發揮自己的優勢,同政府、各類行業鏈的企業等全方位合作,共推中國光伏發展。一方面不斷探索國內光伏市場,把成熟的技術和豐富經驗引入國內;另一方面發揮天華陽光全球布局的優勢,把國內優質產品輸出至天華陽光全球高回報率的新能源項目中。與此同時,攜手各界戰略合作伙伴共同提升中國光伏品牌,把優質的光伏服務推向全球,將中國資本向海外終端市場輸出,實現通過服務和資本盈利。
務必重視技術創新
文 孫志安
安陽市鳳凰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滑縣,成立于2009年4月,注冊資本1.5億元,資產7.8億元。僅用了兩年,鳳凰光伏資產就達到了15億元,銷售收入18億元。
不過,鳳凰光伏在發展的道路上也存在難題。國內光伏市場的發展主要依靠政策補貼驅動,國內光伏企業具有三頭在外(技術裝備、市場、原料)的劣勢,使得市場變化與震蕩對企業日常經營影響巨大。2011年,國際太陽能市場更是步入同質化競爭時代,單一依靠裝備、產能推動發展的中國光伏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對此,鳳凰光伏依靠技術創新高速發展,不斷加大研發投入,通過技術能力儲備,推動質量的提升,優化成本結構。至今,鳳凰光伏仍然堅持實施品牌戰略,不做貼牌產品。
在未進入光伏行業之前,我們對光伏產業發展方式、路徑進行了充分的論證與分析,發現歷次光伏發電成本的降低都與技術發展緊密相關。每一次技術的創新就會大幅降低成本,推動光伏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由此得出光伏產業必須依靠技術創新來推動發展。鳳凰光伏自成立伊始就樹立了“研發就是企業的生命力”這一基本的發展原則,無論在研發隊伍的建設、研發項目的選擇、資金的配套上我們歷來都是開綠燈。
雖然我們購買了先進的設備,但是在這過程中的技術創新卻是裝備帶來的。如何依靠我們自身技術力量,優化和改造設備使它價值最大化,一直是我們研發工作的重中之重。
雖然今年一季度以來,由于歐洲市場的變化特別是意大利政府下調光伏補貼,使得從組件、電池、硅片乃至硅料全產業鏈都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壓力,流動性不足,光伏行業彌漫著悲觀、無奈的聲音,但我們依然看好光伏產業,多晶硅片已逐步成為太陽能光伏行業的主流產品,2010年全球年度安裝量13GW,2011年全球市場預計比2010年增長20%,達到17GW,這在光伏發展的歷史中是史無前例的,預計2015年全球年度安裝量將達到55GW。
我對未來的市場發展有兩個基本的判斷:長期來看(未來5年)光伏行業還是整體向好的。從各國政策導向來看,日本大地震后各國能源價值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大力發展光伏的聲音不絕于耳,光伏發電這樣的綠色無污染的能源方式又一次迎來了發展機遇;從市場面來看,雖然歐洲市場增量減緩,作為光伏市場的高地——德國政府宣布全面棄核,為歐洲市場未來發展注入了強心劑。另外,美國、印度、非洲等新興市場都具有建設大規模光伏電站的需求、能力和條件,這些都預示著光伏行業未來的巨大發展潛力。
短期不可避免的市場回調,光伏產業發展過程必將經歷不斷洗牌。通過不斷地技術創新,淘汰落后產能,降低成本,逐漸接近與達到平價上網。因此,這一次市場的調整是非常必要的。我個人認為,通過這樣的調整,讓盲目追求快速擴張的中國企業逐漸變得理性而成熟,使得光伏行業更加健康,這樣的調整沒有什么不好。
全產業鏈尤為重要
文 李河君
2006年,我當選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時,對太陽能還不是很了解,還是商會從事太陽能電池制造的朋友告訴我太陽能的發電成本是三四元。當時所有人都認為,太陽能成本降到一元錢需要30~40年,但2009年,太陽能發電成本已經降到了一元上下,事實上只用了三年。我相信,當太陽能的成本在不遠的將來降到每度0.5元,同核電、火電、石油的成本一樣時,那將是能源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折點。
從2006~2009年,漢能歷經三年行業調研,進入薄膜太陽能行業。之所以選擇薄膜太陽能電池,一方面是由于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屬于第二代太陽能電池技術,與第一代晶體硅太陽能電池技術相比,具有環境友好、無污染、成本低、弱光下能發電,平均發電量高等優勢;另一方面,漢能在薄膜太陽能電池方面擁有先進的自有技術,這是漢能進入薄膜太陽能行業的信心所在。
太陽能產業的特色,我總結起來是三個字:高(科技),大(規模),全(產業鏈)。太陽能行業空間是非常大的,我將之定義為高科技能源。太陽能即是高科技,又是能源。這樣兩個具有潛力的行業疊加,1+1不是等于2,而是1+1=11。據權威預測,到2020年,全球太陽能產業將達到300GW~500GW產能,總投資額3萬億元~5萬億元。所以,做新能源行業,跟其它行業不一樣,它需要的投資很大。真正要想成規模,需要千億級投資。以前很多中小企業,嘗試做薄膜太陽能電池,都紛紛失敗,原因是沒有規模,產品成本高居不下,沒有市場。
此外,太陽能行業是以科技為導向的行業,光做中游是不行的,戰略風險非常大。很多生產太陽能電池板的企業,都只占據“微笑曲線”的下端,設備是進口的,產品是出口的。漢能則不同,我們的設備是自己制造的,產品核心技術是自己的,擁有獨立的自主知識產權,這是漢能的一大優勢。此外,漢能做太陽能,不光做電池,而是要整合全產業鏈:上游的高端設備制造,中游的組件生產,下游的發電。漢能并不僅僅是生產薄膜電池,同時圍繞太陽能電池還形成了完整的清潔能源產業鏈。
想要領銜新能源革命,對企業來說還有一點不可或缺,就是軟實力。在太陽能及新能源行業,單獨一個企業是干不起來的,必須需要政府、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國家開發銀行2010年年底給漢能43億元薄膜太陽能貸款,它為什么愿意與漢能一起進入太陽能行業?是基于對漢能的信任,是基于國家對新能源行業的支持,這是令我非常感動的事。
誠然,在新能源行業,漢能人所面臨的不僅僅是機遇,更有來自技術、市場等各方面的挑戰。然而,多年在商海中的摸爬滾打,讓我感到,我們往往高估了一到兩年的變化,而低估了5到10年的變化。我們可能對一到兩年的變化感到失望,而對5到10年的變化會感到驚喜。我相信,未來10年,國家的發展和強大會超乎我們的想象。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