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可謂是我國風電產業的元年,自2005年起我國風電產業終于開啟了規模化發展,并且以井噴式的發展速度為我國的能源事業開啟了一扇全新的大門。然而,在臨近2025的檔口,這些老舊風機卻面臨著回收難題。由誰來技改?如何技改?老舊零部件將如何重獲價值?成為了風電行業新的困境。但是任何一個行業現象的出現,背后都藏有全新的市場,老舊風電部件的正確“打開方式”,你了解嗎? 在此,風電觀察按照風電產業鏈進行梳理,為讀者朋友整理了一份風電部件回收產業指南,以供參考。

當前的現役風機葉片主要使用的是樹脂、結構膠、增強纖維、夾層材料等。而當前退役葉片處理難題主要是對于玻璃纖維增強的熱固性樹脂基復合材料的處理。葉片在風機產品回收類目中是比較特殊的一類,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化學過程不可逆,難以再利用及降解,目前對風電葉片的回收仍未形成具有經濟效益的回收方式。目前對葉片的處理還是出于對環保角度考慮,經過回收的材料難以重復利用,更難再度產生經濟效益,導致葉片回收產業存在規模小、經濟效益低、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在2021年5月,維斯塔斯牽頭發起了CETEC(熱固性環氧樹脂復合材料循環經濟)項目,該項目致力于改革風電葉片回收再利用產業,通過熱回收處理使回收材料可替代化石燃料使用。但是該項目目前仍局限于其經濟效益,短期內難以實現規模化投產,目前仍處于技術改良階段。由于風電葉片回收的技術成本高,運輸難度大,且回收后循環利用的收益不理想,未來幾年之內葉片回收模式仍舊有待探索。除了將退役葉片分解處理這一種思路以外,很多中外企業由此產生了不一樣的“腦回路”。依賴于風電葉片所具有的高強度、高穩定性、材質輕盈等特點,即使不通過分解的方式,將退役葉片進行合理切割后再加工,可用于小商品制作、建筑工程等行業。例如,制作公共座椅、滑雪板、建材、防腐涂料等。總的來說,對退役葉片的處理,可以稱得上是風電回收產業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風電回收產業真正的攻堅戰。無論是通過能量回收將葉片分解成燃料,還是通過切割后再加工制作商品,仍舊存在成本高于回報收益的問題,當前對退役葉片的處理還沒有成功實現產品的重新賦值。而葉片的重新賦值,也主要依賴于通過技術提升進一步降低成本,且亟待新技術的出現。當前投用的風電產品附屬金屬部件主要采用金屬合金材料。對于該類風電零部件中的金屬部件的回收處理產業鏈已經逐步趨于完備,橫亙于金屬部件回收的現實困難主要存在于經濟效益及產品運輸所造成的成本。當前已經投入回收處理的部分風場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退役風機產品還是采取簡單粗獷的報廢處理。但是實際上該類金屬部件中有很大一部分可以通過質量檢測和后期加工處理再度投入使用,部分無法通過質檢的金屬部件可以通過再次冶煉投用于其他產品的制造,只有少部分金屬部件無法再度投入使用,只能采取報廢。粗狂的退役報廢方式會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如果在處理過程中沒有得到妥善安置還有可能對環境造成負擔。同時,當前風機金屬部件的回收成本過高依然存在,進一步的完善風機回收產業亟待相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進一步完善風電機組部件回收標準和回收好、報廢流程,同時進一步完善風機回收產業布局,在老舊風場聚集地區擴大風機回收產業,通過政府相關政策對市場進行引導,可以實現風機金屬部件的合理回收及再利用。除此之外,隨著我國未來幾年老舊風場退役數量的逐年提升和回收處理技術的不斷發展,退役產品處理的經濟效益逐步提升,風電回收產業必將進一步擴大。根據相關數據,到2025年全國約有1800臺風電機組服役期滿,到2030年這一數據將激增至34000臺。隨著雙碳目標的逐年接近,我們需要考慮的不僅是如何擴大產能,同時已存風場的合理退役回收也會創造巨大的環保價值和經濟價值。目前我國對退役葉片材料和退役機艙材料的處理還不夠完善,存在多種回收處理方式,但是經濟效益并不理想,存在成本過高的問題,仍舊處于探索和實驗階段。對于金屬部件的處理,主要問題仍舊是業主的盈利無法保障、諸多地區退役風場的相關制度及標準仍舊做不到完善、統一。相信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廣大業主對退役風場的回收處理要求不斷提升,退役產品的回收循環機制會逐步的完善,同時也會開拓出退役風場產業發展的全新市場,賦予退役風電產品真正意義上的“第二生命”。
0 條